秋日,在晉南大地行走
來源:作者:海風時間:2012-12-04熱度:0次
時近深秋,金風送爽,輕拂我行走的心情,在晉南大地輕揚。于是,匆匆腳步中,我以一種微醺的姿態(tài),嘗試著走進散落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幾許斷章,走進那些美麗抑或古樸的人文和風光,恢弘抑或悲壯的現(xiàn)在和過往。
拜謁關帝廟
運城西南方,有解州。關于“解州”一詞中“解”字的讀音,在當地既不是“解放”一詞中的讀音,也不是“蘇三起解”一詞中的讀音,甚至也不是梁山好漢中解珍、解寶等姓氏中的讀音,而是讀作“亥”音。講解員的解釋,印證了我從一開始在聽覺上的疑惑,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對解州關帝廟的拜謁。
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關羽由人到神、到圣、再到帝,受到世人的無限崇仰,各地建關帝廟供奉者甚多,尤以其故鄉(xiāng)規(guī)模為巨,無怪乎解州人談起武圣關公,舉手投足間充滿著喜悅和自豪。
“忠義二字團結了中華兒女,春秋一書代表著民族精神”。近代書法家于右任如是評價和解析,并題在解州關帝廟大門的門柱上。秋陽正暖,南邊結義園內的蓮花池放著噴泉,池水高高低低地飛揚,沒有什么特別的造型,在池畔依然綠意十足的垂柳映襯下,起起落落,飄飄灑灑。小橋邊,幾片不大的睡蓮葉子緊緊連在一起,圓盤般脈脈浮于水面。眼前,桃林繁華落盡,不見舊時風景,惹人生發(fā)出無限感慨和莫名惆悵。1820多年前,那個桃花爛漫的時節(jié),那個小小的桃園,端的是屬于劉備、關羽和張飛三兄弟。就那么輕輕一拜,驚天動地,名震華夏;就那么輕輕一拜,情義參天,至死不渝;就那么輕輕一拜,注定天下三分,蜀漢興衰。從此,年年歲歲,歲歲年年,春來萬枝紅煞人的桃花是為他們而燦爛嗎?
結義園北面是威儀的關帝廟,正門為牌坊式磚構端門,帶有垛口的圍墻土紅色涂料罩面,靠近地面處色彩已經淡去,墻體斑駁,露出里面壘砌的層層青磚。兩側青松挺立,花草正艷。兩尊足有兩人多高的鐵獅子穩(wěn)穩(wěn)守護在門前。左右拱門上方,分別陰刻著“精忠貫日”和“大義參天”,中間較高大的拱門上方,20方陽刻人物花卉磚雕環(huán)繞著陰刻“關帝廟”三個大字。這也正是關云長掛印封金、美髯公千里走單騎、華容道義釋曹操之真性情的寫照。人流穿雉門、過午門,跨“山海鐘靈”木坊、覽御書樓,來到關帝廟的主體建筑崇寧殿上香祈愿。關羽神勇,列蜀漢政權五虎上將之首,桃園三結義、斬顏良誅文丑、過五關斬六將、攻拔襄陽郡、放水淹七軍等等,書寫了一段段傳奇,一幕幕輝煌,成為河東人的驕傲,諸葛武侯謂其:絕倫逸群。唐以后,關羽更是備受歷代朝廷和民間推崇,惟大意失荊州與敗走麥城幾被忽略不計,有詩贊其曰:“人杰惟追古解良,士民爭拜關云長。桃園一日兄和弟,俎豆千秋帝與王。氣俠風雷無匹敵,志垂日月有光芒。至今廟貌盈天下,古木寒鴉幾夕陽?!北彼纬鐚?年,也就是公元1104年,徽宗封關羽為崇寧真君,享君王之位,這在歷朝歷代的名將中無人能及?,F(xiàn)在,民間皆尊其為武財神,關帝廟內的關公塑像,也主要是以財神爺的身份出現(xiàn)在香客和游者面前,因此廟宇內香火旺盛,人煙不絕。崇寧殿前建有蟠龍石柱,雖做工略顯粗糙,但可見關老爺在人間地位之顯赫。走過“氣肅千秋”坊,印樓與刀樓分別陳列著漢壽亭侯印和青龍偃月刀,佇立東西,遙遙相對。中間,東邊兩棵、西邊一棵千年側柏,虬枝橫斜,遠觀似兩條參天巨龍,盤旋在高大的麟經閣前。麟經閣為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,其結構建造奇特,二層回廊的廊柱,直立在一層垂蓮柱上,垂柱懸空,如空中樓閣,讓人稱奇。二樓光線暗淡,借助手電亮光,可見神龕暖閣中供奉有關羽夜讀《春秋》像,閣壁上密密麻麻刻著正楷體《春秋》全文,字跡精美,令人稱奇。樓頂有三個獨特的藻井,中間一個是凹形的,東西兩邊各有一個是凸形的,分別由240塊榫鉚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而成,卸一塊而全部脫,堪稱一絕??梢?,當時的建筑藝人為了心中崇敬的圣人,建造這座春秋樓時所用心思之細膩和縝密。
廟內有后花園,樹木蔥蘢,花草滿園?;ㄆ灾校录菊G,冬青茂盛。路邊,排列成行的欒樹上一簇簇桔紅色的蒴果,狀若燈籠,十分美麗。集紅、黃、綠三色于一身的鵝掌蘭,一叢叢,在甬道邊絢爛。三葉草纖小柔嫩,綠意鋪地。一棵紅棗樹把自己佝僂成一座嶙峋的假山狀,幾多突兀,幾多深洞,飽受風霜,其中一條粗壯的樹干已經枯死,余下的三四條枝干上掛著零星樹葉和幾顆干癟的紅棗。這些,給肅穆的關帝廟平添了幾許清雅韻致。東側一隅,“威震華夏”的大幅標語下,一群年級約莫十四五歲左右的學生鑼鼓隊,正神采飛揚地表演著激壯的鼓樂,如臨疆場,戰(zhàn)鼓聲聲,萬馬奔騰,催人奮進。
我輕輕地走出來,“義炳乾坤”龍獅雕塑靜靜地在廟前廣場矗立??催^了廟內的香煙繚繞,我想我會更記著這一尊凌然的花崗巖雕塑。它會這樣櫛風沐雨,一直矗立下去嗎?
登鸛雀樓
最初認識鸛雀樓,是在小學課本上學到的古詩《登鸛雀樓》,相信凡是讀過書的人都一定背得爛熟于心。我來到永濟蒲州之西,就是為了一睹這座一直存于心間的,可以望到奔騰黃河的名樓之雄姿。
天氣灰蒙蒙的,不冷不熱亦無風。當遠遠地望見這座號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的時候,我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。許是來的季節(jié)不對,人跡寥寥,偌大的廣場顯得異常冷清和空曠,這與我想象中游人的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相去甚遠,實在是枉了這“天下黃河第一樓”的名號。
地闊人稀,這樣的歷史文化勝地很適合悠然信步,細細品味。漫步在寬闊的廣場,來到一圈花磚鋪就的圖標位置上拍擊自己的兩只手掌,你會聽到從樓體內傳來悅耳的回聲,讓人感到一絲神秘。來到近前,踏上又長又高的臺階,仰頭觀看,70多米高的鸛雀樓巍然聳立,雕梁畫棟,色彩鮮艷,正中掛一藍底金字橫匾,著名書法家沈鵬題書:“文萃李唐”。兩邊立柱的楹聯(lián)亦由沈鵬所書:“凌空白日三千丈,拔地黃河第一樓?!睒莾妊b修一應俱全。平展展的大塊地板磚,明晃晃的玻璃窗,亮堂堂的電燈,裸露在外涂滿銀粉的暖氣管道,快速升降的電梯等等,若不是外觀的翹角飛檐和里面展廳的陳設,真以為這就是一座現(xiàn)代化的商業(yè)購物中心。聽了講解員的講解,才知道原來始建于北周時期的鸛雀樓,在元初之時就已經毀壞了,現(xiàn)在的鸛雀樓是10年前才重新修復的,不但變木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因河水改道還在原址上往西位移了2公里,不然的話,即使登上樓頂,也望不到黃河。在這樣一座現(xiàn)代化建筑里尋訪古人足跡,略感有點滑稽,游興自然也打了折扣,或許先前看到景區(qū)的寂寥也與此有關。
既來之,則安之。登上樓梯,移步各個寬敞的展廳,冶鐵、釀酒、制鹽、紡織等蠟像場景展示生動形象,惟妙惟肖。堯王訪賢、舜耕歷山、大禹治水、女媧補天、嫘祖紡絲、司馬光砸缸等故事在此圖景再現(xiàn),這些中華民族的先祖先賢們,在邈邈歷史長河那端,催生出了遠古的黃河文明,幾經發(fā)展,流傳于今,形成了厚重如土的黃河文化乃至華夏文化,的確值得我輩頂禮膜拜。登上頂層,遠處有霧。樓南綠色的樹林上空,兩只不知名的白色的鳥兒盤旋著飛過,我寧愿相信那就是書中提到的美麗的鸛雀鳥,正飛向不遠處的黃河之灘。轉至回廊西南角上,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的塑像,赫然站立在粗壯的樓柱邊的廊檐下,褶皺處有銅銹顯現(xiàn)。幾位先期而至的游人正站在塑像前拍照留念。只見詩人左手執(zhí)紙,紙張若飄;右手揮筆,筆頭锃亮;兩腿挺立,袍服飄逸;昂首挺胸,凝神遠眺;氣勢不羈,遍體豪放。一首冠絕詩壇的《登鸛雀樓》躍然紙上:“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?!睆拇?,普通的鸛雀樓因王之渙而聞名天下,不得志的王之渙因《登鸛雀樓》而享譽神州。倚欄西向遠眺,不見巍巍中條山。俯瞰樓下,林帶豐茂,幾只鴕鳥在林隙間悠閑地踱步。遠處氤氳霧氣中,隱約可見一條長長的帶子橫亙,有人用手一指說,那便是奔騰到海不復回的黃河了。4年前,途徑風陵渡黃河大橋,我曾透過車窗玻璃望到過黃河,那時的黃河像是一位減肥沒能成功的女子,沒有寬闊,沒有轟鳴,沒有湍流,只拖著細瘦的病體迤邐而去,河床一片片裸露在陽光下,發(fā)出無聲的嘆息。時至今日,尚不知我們的母親河是否傷愈,重新煥發(fā)出她的奕奕神采?遙想,晉陽人王之渙立于大唐黃河東岸之巍峨樓閣,看到了山巒疊嶂,看到了紅日垂空,看到了流水奔騰,感受到了大海的無限寬廣。他以大氣為筆,以情懷為墨,以心靈為魂,將壯麗景觀與精神取向水乳交融在這短短的20個字中,完成了詩人一生中堪稱最為精彩的吟誦。事實上,還有很多詩人登詠過鸛雀樓,卻始終不及王之渙此篇膾炙人口。今天,我沒有看到季凌先生筆下如此雄壯的景色,帶著些許遺憾,悻悻然下得樓來。一樓寬敞的大廳里,有游人點了仕女古箏彈奏表演,一曲《高山流水》錚錚聲響,慷慨急楚,委婉動聽,讓我感覺到一縷古韻縈繞,仿佛自己就身處盛唐,正站在鸛雀樓一角,眼望浩浩黃河,凝神聆聽詩人登高賦詩,壯志豪遠,激情澎湃。
古箏聲了,意猶未決,但我終究還是要擦肩而過。踏過一座三孔石拱橋,轉身回望,湖水平靜,一泓碧波擁一堤垂柳一株細松一幢高樓,靜默成一幅依稀入鏡的圖畫。迷蒙間,心潮涌,卻似穿越了時空的羈絆,悠蕩成我歲月深處珍藏的一枚書簽。
問情普救寺
有別于一般的寺廟,永濟普救寺在全國眾多寺廟中獨樹一幟,不光可以燒香拜佛,還可以沐月尋情。當然,是追尋那一段經由西廂流傳的愛情傳奇。剛剛辭別鸛雀樓,我便踏上了尋訪這一傳奇的旅途。
來到普救寺的時候,已是下午時分。眼前的普救寺依山塬而建,四周松柏環(huán)繞,林木蔭翳。對面的山坡上,滿眼不知名的小黃花像是野菊花的一種,開得熱情奔放。普救寺與鸛雀樓號稱分列永濟蒲州東西的“雙子星座”,在中國文學史上久負盛名,占據著相當的位置。山門前兩尊白象石雕,寬厚的磚砌影壁上是佛界領袖、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生前所書“普救寺”三個大字。拾級而上通往大鐘樓,兩側藤蔓叢生,青松林立。由下及上,石欄的鐵鏈上拴滿了一個個同心鎖,有的很嶄新,上面刻著一些祈愿祝福的字樣;有的已經生銹,字跡混沌一片,無法辨認。這些慕著張生戲鶯鶯美好愛情的善男信女們,也把兩個人的心愿連同各自姓名鎖在一起,拴在了當年“白馬解圍”的觀陣臺前。時光匆匆,世事變幻,心愿再美好也終歸是心愿,到如今卻不知又是幾人歡喜幾人愁的光景。
普救寺的標志性建筑,是一座磚制密檐式四角方形舍利塔,因了一部成為戲劇經典的《西廂記》,永濟人美其名曰鶯鶯塔。站在寺外,遠遠就能望見這座雪松翠柏簇擁著的纖逸清秀之塔,看來稱其為鶯鶯塔,確不為過。僅僅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名字,就足以引人心動,愈發(fā)想一睹其芳容嬌貌。如果不聽講解或者不看簡介,不諳建筑的你我,絕對不知道眼前這尤物是一座唐代建筑,原稱永清院,并且于明嘉靖年間重修。塔西的地面上臥放著一塊光滑的大石頭,游人以小石塊相擊,就會聽到由塔中傳來“呱呱”的蛙鳴之聲。看著別人敲著好玩,我也跟著湊了個熱鬧,俯身擊石,仔細聽來,蛙聲清脆悅耳。究其緣由,與鸛雀樓的擊掌回聲大同小異,皆屬建筑技藝之奇和地理方位之巧的完滿結合。從建造年代來說,鶯鶯塔當為回音建筑之先奇。只是,我不知道當初張生邂逅崔鶯鶯后,可曾來這里擊石以悅之。倘若如此,豈不打擾了梵音中清修的一干寺僧?他又怎能順利借宿在大雄寶殿西側的西軒,與心儀之人隔窗相望,繼而思念成災,引出一段待月西廂情相牽的人間佳話?
西軒也是張生讀書的房間。站在屋內,我想從窗戶上往東望,看一看能不能看到西廂,軒窗是固定的,麻紙糊窗,怎能看到?轉悠著,眼前是一處紅墻的所在,西有梨樹弄枝擺葉,東有雪松蒼翠挺立。中間一座門樓,彩色琉璃瓦的屋頂,瑞獸為脊;古樸雅致的垂花門,紅燈高掛;扇形黑底匾額高懸在正上方,上有金色行書“梨花深院”瀟灑俊秀字樣。這座位于大雄寶殿東側的院落,就是《西廂記》中當年崔鶯鶯一家寄居之地。院門迎南而開,兩側門柱一副黃底青字聯(lián),選自北宋詞人晏殊的七律詩,讀來意境優(yōu)美,盡顯詩情畫意:“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風?!边M得梨花院內,繞過一座精致雕花的屏風式影壁,只見典型的三合院結構,拾掇得十分整潔。正房為老夫人居室,西廂房為鶯鶯小姐和丫鬟紅娘的居室。從西廂東望,在東廂房與院子南墻相隔的地方,圍有稀疏的護欄,里面置有一塊太湖石,嶙峋直立,四周修竹綽約,風吹影動。東墻外,一棵杏樹將茂盛的枝葉探進梨花深院,與一蓬翠竹緊緊相擁。站在墻外順著杏樹往上看,院墻上有殘失的瓦痕。據說,當時大膽的張生就是攀上這棵杏樹跳至院中,與鶯鶯小姐偷偷相會的?!按挛鲙?,迎風戶半開。隔墻花影動,疑是玉人來?!睘]瀅月光皎潔,綽綽竹影婆娑,純純梨花飄香,撩撥了西廂佳人一池春水蕩漾,引得西軒才子踏月來兩情相悅。于是,有了紅娘牽線,有了書信傳情,有了信誓旦旦,兩人終是沖破樊籬心相印,一路曲折結連理。愛情是美好的,愛情是永恒的,愛情是令人向往的。元代劇作家王實甫,把一個始亂終棄的唐代愛情悲劇,改編成這樣一個花好月圓的經典故事,符合中國人一貫的審美觀念和民間意愿,反倒讓人們遺忘了作為西廂故事原型的唐代中晚期詩人元稹,而只記得了他的那句著名詩句:“曾經滄海難為水,除卻巫山不是云”。
月色美,能迷人;月光潔,可虜心。無數人間的愛情佳話,皆是“月亮惹的禍”吧?很多美好的故事,在時光的流淌中,早已物是人非,而那個見證著美好過往的,可以陰晴,也可以圓缺的月亮,依然高懸在我們的頭頂,用如水柔情詮釋著愛情的經世不斷,萬古長青。站在梨花深院,我沒有看到月夜西廂,我看到了一座側面的鶯鶯塔,在簇簇翠竹的掩映下,高巧玲瓏,秀麗挺拔。
走進李家大院
日頭微微隱藏在灰色的天幕中,沒有一絲風。此刻的我,靜靜地站在萬榮縣閆景村李家大院的廣善門前,欣賞山西凝重的大院文化風景線之一瞥。
青磚砌就的高大門樓上上下掛著“李家大院”和“慈善世家”兩塊橫匾。圓筒形的燈籠高懸,紅艷艷的,為青灰色的門樓點彩。門樓兩側是一副刻字長聯(lián):“一部滄桑身后留畫梁幾許依山獨秀,百年風雨門前有善畝萬千與我同耕”,道出李家大院是以農耕起家的本質。進了廣善門,順著一排排紅燈籠前行,整個大院收拾得干干凈凈。新區(qū)內遍植花草樹木,充滿了生機。雖近深秋,櫻花、榆葉梅、紫薇、臘梅、大葉女貞、欒樹、冬青、柳樹、油皮松等等,綠意仍存。倘若夏季來,這里絕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花園。
李氏家族從第十三代販運土布發(fā)跡,到商號林立,再由商入工,直至成為民族資本家。無怪乎整座院子占地有近千畝之大,精致的聚財型四合院,精美的各種雕刻藝術,令游人無不嘖嘖稱贊。在老區(qū)各個堂院間穿行,到處充盈著古樸凝重的氣氛,也讓我這個不懂建筑之輩大飽眼福。同福堂的院門樓與我們常見民間建筑不同,而是借鑒了歐洲“哥特式”建筑高、直、尖的建筑風格,配以晉南傳統(tǒng)民間磚雕藝術,中西建筑文化相融而成,二進院門復為傳統(tǒng)建筑形式,門樓上的木雕有錦雞牡丹、二龍捧壽等圖案,線條明朗,雕刻精細。私塾院月亮門內,加裝有日式推拉木門,美觀實用,門樓上七層鏤空磚雕精美絕倫,造型生動,尤其是門內兩側的磚雕聯(lián):“知道詩人賦綢繆,止邱黃鳥葉綿蠻”,是先由書寫者在泥坯上用手指寫好,再由工匠燒制而成,其中“綢”字已經脫落,彰顯歲月滄桑。同德堂的院門構造巧妙,暗藏六道機關,進出各有三道,表面上很難發(fā)現(xiàn),在當年日軍侵占李家大院時,發(fā)揮了重要的作用。
古民居群落里,最不可或缺的是一座座民風淳樸的影壁。李家大院的影壁各式各樣,在一次次轉廳進堂之間,無不給我?guī)硪曈X上的沖擊。建造于1711年的一字影壁,是李家大院磚雕工藝的經典之一,鏤空雕的斗拱,東邊是鹿鶴同春圖,西邊是松鶴延年圖,中間是麒麟八祥圖,四周輔以精細的雕花,讓人驚嘆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。同福堂的影壁由八字影壁和一字影壁組成,好像一個大門敞開,正在迎福納祥。十二面影壁造型獨特,人物、瑞獸、花木,雕刻栩栩如生。主宅院外的廊院東墻是一座影壁,上面的磚雕“司馬光砸缸圖”精致光亮,活靈活現(xiàn),兩側是磚雕楹聯(lián):“擁林千頃眼底蒼浪方悟種德若種樹,存書萬卷筆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”。讓人從中既欣賞到優(yōu)美的磚雕藝術,又可見當時的李氏家族對私塾教育的高度重視。西康門南邊的墻上是一座百善影壁,上面用各種字體雕著365個“善”字,有的龍飛鳳舞,有的規(guī)規(guī)整整,有的圓潤,有的豪放,有的俊秀,有的灑脫,據說均出自商、周、秦、漢等各個歷史時期的書法名家之手筆。這座影壁是用以告誡后人,一年365天,每天都要行善,才能積德。李家雖貴為富商,家大業(yè)大,但質樸、善良的民風由此可見一斑。
善無大小,善無多少,善無止境,善不等待,善不圖報。這是李氏家族能夠在山西興盛多年所一直奉行的宗旨和秉承的要義。李氏家族善行展廳里,一幅幅雕塑場景圖盡顯民風家風之淳樸,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欣賞。主要有四:一是李氏家族,賑濟水災。清光緒二十年,洪水暴發(fā),村民扶老攜幼避難廟宇,百余人衣食無著。李氏家族為村民取土盤灶,劈材煮米,舍飯施衣,洪水過后,又拿出錢糧,幫村民重建家園。二是舉債賑災,感天動地。民國17、18年,山西連逢大旱。秋未收,又逢奇寒,李氏兄弟傾力相救,甚至自家舉債賑濟災民,并分三處設粥場舍飯,使許多人存活下來。三是修建西安防空洞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為保護家人和街坊四鄰的安全,在西安市的甜水井街靠南城墻邊修建了一個可容納百余人的防空洞,免遭了日寇轟炸。四是賑濟河南難民。1938年6月,蔣介石制造河南花園口決堤事件,為了救濟逃亡西安的難民,時居西安的李家人拿出銀錢,幫助難民度過難關。誰都知道,人做一件善事易,做很多件善事難,做一生甚至幾代人皆做善事難上加難。然而,李家人做到了。
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歷史的煙云散去,人生的風塵漫卷,逝去的是李家大院曾經的輝煌,留給后人的是一座古居大院,存于世人心中的是悠悠的善良德行。想起近來社會上屢有老人倒地而路人未敢扶的諸多事情,我的心中別具況味。抬眼望去,樹蔭下的廣善門,紅燈高懸,靜默無語。
游走綿山
山路彎彎,坡陡路險,我來到汾河之陰的綿山之時,一輪紅彤彤的夕陽轉瞬間湮沒在西天濃厚的云霧中。
抬眼望,頂著枯黃葉子的灌木叢,蒼翠的小松樹,飛檐翹角的涼亭,壯觀的“之”字形天梯,峭立的山崖,色彩斑斕的遠山,組成一幅格調清新的秋景圖。一個龐大的寺廟建筑群出現(xiàn)在半山峭壁上,崇閣峨殿,雕梁畫棟,富麗堂皇,氣勢雄壯。讓人慨嘆建造者的膽魄和艱難。這片群落建筑叫大羅宮,被稱為天下第一道觀。我登著立立的臺階往上走,感覺整個廟宇就在頭頂上懸著。走過財神殿、救苦天尊殿、三官殿、三清殿、藥王殿等眾多殿堂,還沒轉完,就發(fā)現(xiàn)各個廟宇都很寬大,但是進香者甚少,始覺天近暝色。眺望對面,群山蒼茫,綿延起伏,輪廓分明,清幽冷峻。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,這里的天氣明顯比山西最南邊冷得多得多,是典型的北方深秋之狀了。
夜宿山中店,旁即峭壁,黑黝黝的,讓人心驚。屋內送了暖氣,于是,便生發(fā)出一份入冬后的融融心情,讓人睡著溫暖、踏實。
天亮了。山中的空氣格外涼爽,吸一下讓人心情舒暢。水濤溝是一道山谷,自然風光秀麗,是很多游人必到之地,我自不例外。其時,各種落葉林木大多葉落殆盡,光禿禿的枝椏蕭索地直立或橫斜著,地上堆積著厚厚一層黃葉,偶有幾片桔色的樹葉閃現(xiàn),搖曳在河水邊,很是惹眼。兩條細長的飛瀑,飛珠濺玉般飄然而落,匯入溝底河中。若是雨水充沛之季,想那從天而降的瀑布定會更顯雄壯。河流極盡灑脫之態(tài),順著山勢迂回流淌,或湍急,或舒緩,穿小橋,繞巨石,一路淙淙而歌。山壁上的一些石刻或草或篆,無不表達著書者的游覽感受。如:高人矮山,清心濁水。靜觀。滌塵。聽濤。綿山道深。一塊巨石上刻著《知章醉酒》的故事。說唐代詩人賀知章性格曠達好飲酒,和李白、張旭等是好友,合稱飲中八仙。唐開元七年,賀知章游綿山至此,留詩一首:“別離江南歲月多,綿山修真消劫磨。常見門前濤溝水,不思他山鏡湖波?!焙优?,四明狂客的白色雕像醉臥巨石,手執(zhí)觥盞,壺傾酒溢,雙眼迷離,神情陶然。
和水濤溝的開闊相比,棲賢谷更多了幾分幽靜。這里的“賢”,當指春秋時代的介子推。兩旁的山上,多為落葉喬木,干枯的樹葉滿坡,偶有一只小松鼠竄過,引起陣陣窸窣聲響。兩山之間夾著一條僅容兩三人并排甚或一人穿行的狹窄溝谷,一條小溪滌凈千年歲月塵埃,潺潺奔流,水里雖有衰腐落葉,但極為清澈,用手觸之,頓感冷冽。前面,幾個年壯的女游客,踏著木板鋪就的鐵索橋,晃晃悠悠地往峽谷里走,個別木板就浸在溪水中,稍不留意就會弄濕鞋子甚至褲子,因此,耳邊不時傳來“哎呦”聲和嬉笑聲,有一種探險的意味在其中。山壁上生長著暗綠色的青苔,濕漉漉的,有的地方還不停地滴著水。超越了她們,前面峽谷曲折幽深,窄小處可算得上一線天,有風刮鳥叫時,定讓人心悸。抬頭看時,幾片卷曲的落葉如蝴蝶般簌簌飄落林間,默默停留,等待著山風吹起,重新開始一段不知所終的旅程。一片落葉飄飄搖搖徑直墜入涓涓溪流,生命之輕,不知何處是其停泊之地。
溪水盡頭,豁然開朗。順著山路往嶺上走,樹杈上有喜鵲的空巢,空中掠過一陣烏鴉的叫聲,在靜謐的樹林間,很是瘆人。山腰間有鹿鶴泉,一葫蘆狀人工水池邊,南北分立著一只嘴叼葫蘆的銅鹿和嘴銜靈芝的銅鶴。說是當年鹿、鶴曾為受困的介子推母子送過水和藥,后人建之以紀念。相傳,春秋時,晉公子重耳流亡中,隨臣大夫介子推割股奉君,助其脫困。后來,重耳回國為君,是為晉文公。封賞功臣時,卻把介子推忘記了。介子推不愿與志向不同者同朝為官,攜老母隱居介休綿山,水濤溝、棲賢谷、介公嶺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這位先賢隱士艱難跋涉的彳亍影蹤。晉文公放火燒山以逼其出來,不料介子推不為所動,與老母雙雙燒死在山中。為紀念介子推,晉文公下詔,在介子推忌日,也就是清明節(jié)前一天,禁煙寒食,是為寒食節(jié)。到唐代后期,兩節(jié)逐漸演化為一個節(jié)日。流傳到現(xiàn)在,各地的清明節(jié)習俗在內容和形式上已經有了很大不同,但寒食的內涵理應傳承下去。宋代黃庭堅有《清明》詩一首,吟詠的就是介子推:“佳節(jié)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自生愁。雷驚天地龍蛇蟄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人乞祭余驕妾婦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賢愚千載知誰是,滿眼蓬蒿共一丘?!本d山懷古,吟來幾多嘆喟,幾多思索。
我登上山頂的思煙臺,上面一方平地一豎碑,四周油松葳蕤,山谷間霧靄輕繞??辞迩辶魉?,可是綿山的血脈;遠去介公,可是綿山之魂?
(編輯:作家網)